完全解析風鈴豬籠草的栽培技術
風鈴豬籠草是廣受歡迎的小型原生種豬籠草,是每一位豬籠草愛好者必備收藏品之一。無奈的是它並不太容易栽培,別說是初學者,就連有經驗的栽培者也未必能夠馴服。其實只要能解決關鍵的細節,擁有風鈴豬籠草並不如想像中困難。
※ ※ ※
迷你的事物一直擁有不敗的地位,古今中外皆是如此。豬籠草是相當巨大的食蟲植物,瓶子從十幾公分到幾十公分的長度都有,植株可以高達幾公尺到十幾公尺。在多達上百種豬籠草當中,有那麼少數幾種小型豬籠草就顯得格外珍貴。風鈴豬籠草(Nepenthes campanulata)就是相當受歡迎的小型豬籠草,自從它在2000年成功商業化栽培以來,一直都是豬籠草玩家競相追求的種類。無奈產量不高,市面上不容易見到,價格也是偏高的。
風鈴豬籠草會受到重視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它獨特的外觀,鐘型的瓶子是風鈴豬籠草所獨有的,而且它只會長出一種瓶子,不像其他的豬籠草會長出低位瓶和高位瓶。學者認為這是因為風鈴豬籠草在演化上還是屬於比較原始的豬籠草,還未演化出因應不同環境長出不同瓶子的能力。
除了風鈴豬籠草之外,還有幾種小型豬籠草。小豬籠草(Nepenthes gracilis)很早就為人所知,除了怕冷之外,其實相當容易栽培。只可惜其貌不揚,它的瓶子看起來就像其他豬籠草的縮小版而已,除了狂熱的栽培者為了湊齊種類而收藏之外,一般人大概不會多加注意。無刺豬籠草(Nepenthes inermis)擁有獨特的漏斗狀上位瓶,但玩家自知若無法提供日夜溫差,那會是高攀不起的夢幻逸品。近年來商業化栽培的伯威爾豬籠草(Nepenthes pervillei),其實上市已有一段時間,但在市面上相當罕見也高價,想必在栽培上頗有難度,絕非可以輕易嘗試。
從這幾種迷你的豬籠草當中,看來就只有風鈴豬籠草足夠吸引人,而且不需要特別的栽培設備。照理說應該人手一株才對,但是商業化栽培過了20年,在市面上還是很少見,而且價位偏高。這就暗示了它的栽培方法是有某種程度上的困難。
我個人栽培風鈴豬籠草已將近有20年的經驗,經過這些年來的感想,的確,栽培風鈴豬籠草是有難度,但其實在台灣的平地是可以種得起來,並不需要冰箱也不需要暖爐來營造栽培環境。在我這裡,風鈴豬籠草用腰水方式栽培,就如同一般花市豬籠草一樣粗放,不用費心特別照料。這篇文章將會詳細解析風鈴豬籠草的栽培方法。
風鈴豬籠草的發現及栽培歷史
風鈴豬籠草的發現已經超過半個世紀,早在1957年,Kostermans氏於婆羅洲東加里曼丹伯勞附近的岩花山(Gunung Ilas Bungaan)發現。不過在那個年代很少有人栽培豬籠草,也就沒有商業化栽培。在1983年一場森林大火,燒盡了當時所知唯一的風鈴豬籠草產地,風鈴豬籠草就此滅絕了。直到1997年,植物學家Ch'ien Lee在沙勞越姆魯山國家公園(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的鹿洞(Deer Cave)重新發現一個新的風鈴豬籠草的族群。這一次,風鈴豬籠草被確實地採集並進行商業化的生產,大概在2000年時,馬來西亞的栽培場「Malesiana Tropicals」線上商店首次開賣,一株的售價高達200美元。不過隔年售價跌了一半,再隔一年跌至80美金一株。大約在2005年時,另一家著名豬籠草栽培場「Borneo Exotics」開始銷售;2008年時「Best Carnivorous Plants」加入戰局,此時風鈴豬籠草的產量過剩,價格跌到20美金。不過近年來價格又回穩到40美金左右。
台灣在引進風鈴豬籠草是跟世界同步流行的。就我所知,在2001年、單株零售價為100美金時就有台灣人購入,之後,隨著價格下跌,吸引更多台灣的玩家購入。
在當年,風鈴豬籠草並沒有公認的俗名,大家以其植株小,就稱之為「迷你豬籠草」,簡稱「迷你豬」。有一陣子許多玩家在食蟲植物論壇上展示炫耀,也造成許多人爭相尋求迷你豬,結果台北市的建國花市就出現了一批不明豬籠草的幼苗冒充迷你豬籠草銷售一事。這就像夜市裡總有小販在賣迷你雞、迷你兔,但是等你買回家之後,養到後來都會變得相當巨大。
後來,植物玩家「夏洛特」於2007年出版了台灣第一本食蟲植物書「食蟲植物觀賞與栽培圖鑑」,替許多食蟲植物確立了俗名,Nepenthes campanulata被命名為「風鈴豬籠草」,仿冒的迷你豬籠草就此銷聲匿跡。
風鈴豬籠草的原產地生長環境
想要養好任何原生種植物,標準的做法就是先了解這種植物的原產地環境,然後在自家盡力營造出類似原產地的栽培環境,成功機會就會大得多。
現今商業化栽培的風鈴豬籠草是來自於沙勞越姆魯山國家公園的鹿洞,我們可以參考部落格「A Garden's Chronicle - Strange Fruits」,作者以遊客的角度,在鹿洞洞口拍攝到風鈴豬籠草。鹿洞很早就成為觀光勝地,每天人來人往,卻渾然不覺這麼珍貴的風鈴豬籠草就在頭頂上。這也難怪,在遊客的步道上其實也看不清楚,因為距離實在太遠了,只能看得到岩壁上有附著一些黃黃的植物。但除非使用望遠鏡,否則也看不出來那是一群豬籠草。由 Google街景可以看得到鹿洞洞口,可參閱網址
現今商業化栽培的風鈴豬籠草是來自於沙勞越姆魯山國家公園的鹿洞,我們可以參考部落格「A Garden's Chronicle - Strange Fruits」,作者以遊客的角度,在鹿洞洞口拍攝到風鈴豬籠草。鹿洞很早就成為觀光勝地,每天人來人往,卻渾然不覺這麼珍貴的風鈴豬籠草就在頭頂上。這也難怪,在遊客的步道上其實也看不清楚,因為距離實在太遠了,只能看得到岩壁上有附著一些黃黃的植物。但除非使用望遠鏡,否則也看不出來那是一群豬籠草。由 Google街景可以看得到鹿洞洞口,可參閱網址
由Google街景,我們可見到鹿洞洞口面向西南方。在赤道這個地方,面向西南方並不意味著整天會晒到太陽,因為太陽是在頭頂正上方,風鈴豬籠草生長在接近垂直的岩壁上,上方有其他樹木遮陽,其實不太容易晒到太陽;西曬的問題也不大,因為鹿洞洞口左右都被山壁包圍,看起來陽光是不太會照射進來。
在網路上可以查到一些鹿洞附近氣候資料。空氣極度潮溼,可達100%,這就像是走進剛有人洗過熱水澡的浴室那樣令人不舒服。這也難怪,因為東南亞總是在下雨。好在氣溫並不高,大約在23到26度之間。
生長環境看起來頗為嚴苛,它們生長在距離地表數百公尺、幾乎垂直的石灰岩壁上。很多岩壁是光禿禿的一片,就只有一叢一叢的風鈴豬籠草附著在那裡。我們可以在一些照片上見到水滴噴濺,這說明了岩壁會滴水。
栽培環境的需求
風鈴豬籠草的原產地生長環境看起來頗為嚴苛,可能許多人看到這裡,心就涼了一半。不過,實際上栽培風鈴豬籠草並沒想像中的困難,無論是我個人或其他台灣栽培者的經驗,甚至搜尋全世界其他國外栽培者的心得,都獲得一致的結果,風鈴豬籠草與一般豬籠草的栽培方法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國外有人把風鈴豬籠草種在石灰岩上來模擬原產地的生長環境,栽培的效果並沒有特別突出。
我個人栽培風鈴豬籠草已將近有20年的時間,總結下來,確實是有些栽培上的細節非常關鍵,但除此之外,與一般豬籠草沒多大差異。我用的栽培介質很普通,而且腰水栽培將近20年。許多人對此覺得不可思議,他們都認為不可以腰水。
就我個人的經驗總結起來,風鈴豬籠草的特性比較接近中地豬籠草,它有點怕熱,但又不至於像高地豬籠草那麼怕熱;它也怕冷,但又不像有些極度怕冷的低地豬籠草很難在戶外撐過冬天。比較恆定的氣候是栽培風鈴豬籠草的關鍵要素,它對於環境溫度變化的寬容度不像花市豬籠草那樣大,必須細心照顧,不能把它當作雜草看待。慶幸的是,養活風鈴豬籠草並不需要在冬天開暖爐,夏天不需放冷氣,在台灣並不用依賴人工設備也能養得起來。許多人養不活的原因,大致上是出在夏天太熱或冬季太冷時,沒有適度調整,風鈴豬籠草就會無法撐過那段嚴苛的季節。另外,風鈴豬籠草也是少數不能晒太陽的豬籠草。
我個人栽培風鈴豬籠草已將近有20年的時間,總結下來,確實是有些栽培上的細節非常關鍵,但除此之外,與一般豬籠草沒多大差異。我用的栽培介質很普通,而且腰水栽培將近20年。許多人對此覺得不可思議,他們都認為不可以腰水。
就我個人的經驗總結起來,風鈴豬籠草的特性比較接近中地豬籠草,它有點怕熱,但又不至於像高地豬籠草那麼怕熱;它也怕冷,但又不像有些極度怕冷的低地豬籠草很難在戶外撐過冬天。比較恆定的氣候是栽培風鈴豬籠草的關鍵要素,它對於環境溫度變化的寬容度不像花市豬籠草那樣大,必須細心照顧,不能把它當作雜草看待。慶幸的是,養活風鈴豬籠草並不需要在冬天開暖爐,夏天不需放冷氣,在台灣並不用依賴人工設備也能養得起來。許多人養不活的原因,大致上是出在夏天太熱或冬季太冷時,沒有適度調整,風鈴豬籠草就會無法撐過那段嚴苛的季節。另外,風鈴豬籠草也是少數不能晒太陽的豬籠草。
以下說明栽培風鈴豬籠草的各項要點:
- 光線:風鈴豬籠草對光線的需求不高,反倒是需要防曬;如果植株長時間晒到太陽,它就會晒傷,瓶子變黑,接著葉柄就焦黃了。風鈴豬籠草只能栽培在散射光的環境下,偶有一點陽光照射倒無所謂。栽培在戶外時,如果是全日照環境,必定要用遮光網,遮光率應達80到90%,或是用其他大型植物為它遮光。 如果栽培在室內,則提供每日約12小時的人工照明。有關人工照明的相關資訊可參考「室內栽培食蟲植物」。
- 空氣溼度:風鈴豬籠草喜歡很高的空氣溼度,套袋幾乎就是標準的栽培方法。只要套上透明塑膠袋或是放在水族箱,風鈴豬籠草就會正常長出瓶子。
- 栽培介質:風鈴豬籠草比較喜歡排水良好的栽培介質。我常用顆粒類的栽培介質混合泥碳土,試過的配方有等比例的顆粒土對泥碳土,或是顆粒土、鹿沼土、泥碳土等比例的配方,目前是採用後者的配方。顆粒類栽培介質會採用0.5到1公分的粒徑,這樣排水性會較好;粒徑太小會讓排水性不好。也別全用顆粒類栽培介質,要混合一點泥碳土,這樣有助於穩固栽培介質,不會讓顆粒類介質鬆動。 風鈴豬籠草較不適合長期栽培在純泥碳土或純水苔中,雖然不至於到了致命的程度,但是可以看得出來生長狀況不太好。純水苔倒是可以用在扦插,長出根後,再移植到適當的栽培介質。
- 供水:在供水方面,腰水是非常方便的選項。雖然風鈴豬籠草生長在滴水的石灰岩上,可以想像它們的根部處於不會缺水但又極度透氣的環境,不過它們還是可以栽培在全年腰水這樣沒那麼透氣的環境。我向來都用腰水方式來栽培風鈴豬籠草,栽培介質的厚度大約為10公分,腰水浸泡深度約1到2公分,全年都不間斷地浸在水中,並不會在哪個季節改用澆水。這麼做已經將近20年了,風鈴豬籠草正常生長,到冬季也會開花。由於栽培介質長期泡水,大約一年就會老化,所以每年都會更換一次栽培介質。
- 度夏的方法:風鈴豬籠草怕熱,但更精確地說,它最怕日夜幾乎無變化的高溫。就我個人的栽培經驗來說,無論在基隆或新竹平地的戶外栽培,只要種在遮蔭的環境再加上套袋,夏天都可以正常生長,沒有任何困難。白天再怎麼炎熱,到了晚上就會降溫下來,對於風鈴豬籠草的度夏會很有幫助。栽培在室內反而會有比較大的挑戰。如果種在沒有空調的房間,可能經過日晒後,房間內的氣溫無論日夜都高達三十幾度。我就曾經遇到這樣的狀況,風鈴豬籠草的瓶子大量枯萎,而且明顯可見生長勢變得很差,甚至連頂芽都變黑了。後來趕緊把所有的風鈴豬籠草全都擠進我那個小冰箱來降溫,好不容易才挽回。後來改將風鈴豬籠草放在窗台上來戶外栽培,問題就解決了,夏天不再是問題。
- 過冬的方法:相較於夏季的高溫,冬天的低溫對風鈴豬籠草比較沒那麼致命。冬天的防寒措施相當簡單,只要為植株套上透明塑膠袋,擋風保溼就能度過冬季。這樣的方法就我個人的栽培經驗,已經證實在新竹及基隆的戶外栽培是可行的,甚至在2016年1月的霸王寒流來臨,新竹平地的氣溫降到個位數,冷到可以降下了「霰」,風鈴豬籠草還是撐得過去。當然,這樣的過冬方法還是免不了全部的瓶子枯死、少量葉柄有寒害的現象,若移到室內栽培,就能減輕寒害的問題。
- 其他挑戰:風鈴豬籠草不易繁殖。它的生長緩慢,不像一般豬籠草會長出長長的莖,足夠切成好幾段來扦插;扦插相當困難,不易發根。雖然會長側芽,但總是夭折,無法成功長大。人工栽培的風鈴豬籠草總是養不大,國外也有栽培者發現同樣的問題。我曾有遇到台灣的玩家養出巨大的瓶子,達到野生植株的尺寸。但可惜的是當時以為這只是養得比較久而己,或許那位玩家有提供獨特的環境。
首次栽培風鈴豬籠草的建議
任何豬籠草愛好者想要養風鈴豬籠草,應循序漸進,先從容易栽培的花市豬籠草或雜交種豬籠草開始養起,進階到能養活低地種原生種豬籠草後,再考慮來栽培風鈴豬籠草;風鈴豬籠草並不適合越級挑戰。想要栽培風鈴豬籠草,應先證明自己的栽培環境以及栽培技術已經達到某種水準。任何一個空空盪盪的空間,我們無法直接評論那裡能不能養風鈴豬籠草,但是可以先由一些容易栽培的豬籠草或雨林植物來打前鋒。這段過程就足以讓栽培者花費許多精神及金錢,由錯誤中學習。等到普通的豬籠草或雨林植物都很容易生長,表示那裡的微環境已經改造成為適合植物生長的空間,或是證明那個環境可以栽培植物,這時,再把風鈴豬籠草塞在植物堆裡,成功的機會才會高。
此外,你也需要一次投入很多金錢來證明你對風鈴豬籠草很有愛。風鈴豬籠草不是那麼容易栽培的另一個原因,是幼苗折損率高的關係。市面上所見的風鈴豬籠草多半是展葉僅3到4公分的小苗,因為價格偏高,多數人只會買一株。就我個人的經驗,風鈴豬籠草似乎喜歡群聚在一起,一個3吋盆擠進3到4株小苗並不為過,群聚在一起的風鈴豬籠草會比較快適應新環境;單獨一株風鈴豬籠草小苗孤零零地種在3吋盆裡,通常會停止生長好一段時間。當然,若是玩家釋出已經種很久、展葉超過10公分的成株,那會比較強健,通常就可以單獨栽培,不過還是要注意栽培環境的變化不能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