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蠅草是廣受注目與喜好的食蟲植物,每一位栽培者都想要擁有它。然而,捕蠅草並不太容易栽培,雖然我們已經了解它的栽培方法,但仍須多費心思來達到它要求的生長條件。
※ ※ ※
捕蠅草是最具代表性的食蟲植物,雖然目前已經發現的食蟲植物有六百多種,然而捕蠅草以其獨特絕無僅有的外觀,任何初次接觸這種植物的人,視線沒有不被捕蠅草所捕獲。捕蠅草也激起人類無窮的想像力,成為食人植物的原型,出沒在小說、電影、漫畫、電玩裡。
捕蠅草的園藝栽培歷史可以追溯自上百年前的歐洲,是王公貴族用來炫耀財富及品味的珍奇異寶,畢竟在那個時代想要將捕蠅草從美國運到歐洲,困難度不是今天可以想像的,別說怎麼在歷時數個月的海運航程中照顧捕蠅草,出海航行本身就是冒險,海難時有所聞。
捕蠅草栽培的普及化是近幾十年來的事,台灣則要到約1990年後才開始偶而出現在花市,不像今日,幾乎整年在大型的花市都見得到。
但是話說回來,若非居住在原產地,捕蠅草的栽培是有難度的,就連資深的食蟲植物栽培者也不見得能輕易照顧它。最主要的問題是台灣的氣溫偏高,尤其是南部的夏天對捕蠅草是一大考驗;冬天也是另一個考驗,因為氣溫不夠低,不足以誘發它深度的休眠,那麼捕蠅草在隔年的生長狀況就會走下坡。所幸還是有辦法解決,容後深入介紹。
如果能克服氣溫的問題,捕蠅草對於其他的栽培條件要求倒不算太嚴苛。只除了心理因素,初學者一定要克制自己,保持平常心來看待它,過度關照它往往不會種得更好,只會帶來更多的焦慮。
栽培概要
捕蠅草是多年生植物,國外有栽培者宣稱在人為栽培環境下可以存活二三十年,捕蟲夾都可以長得比野外的更加巨大。
捕蠅草所生長的原產地其季節分明,因此,捕蠅草也應因季節而有生長周期。春季時,捕蠅草會從休眠醒來,開始回復生長,於春末夏初開花結果,於夏季維持旺盛的生長及捕蟲活動。到了秋季,植株開始有所變化,捕蟲能力漸漸降低,植株也不像夏季那麼那麼茂盛。隨著氣溫降低、日照變短,於地表的植株漸漸縮小,為了進入冬季的休眠而準備。
春季到夏季是捕蠅草的生長期,此時應提供最佳的栽培環境,無論是光線、水分、養分供給;秋季時,捕蠅草的生長趨緩,可以減少或停止供應養分,但仍維持光線及水分;冬季時,停止養分供應,水分也需要減少,以利其休眠。如果栽培環境不夠寒冷、無法令其自然休眠,就要由人工方式來強制休眠。
通常,我們對於成功栽培捕蠅草的定義是外型越大越好,除了提供良好的栽培環境及提供充足的養分之外,減少無謂的繁殖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因為繁殖會消耗養分,總是令其繁殖會導致植株長不大。
栽培介質
捕蠅草對栽培介質的要求不算挑剔,大致上常用的食蟲植物栽培介質皆可使用。酸鹼值以酸性較佳,因此常見的例子是使用水苔或泥炭土等單一介質;泥碳土與沙子的混合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捕蠅草在原產地是生長在沙地上。另外,捕蠅草喜好保水能力高的栽培介質,但也要注重排水性,不要積水。
光照
捕蠅草是需要強光的食蟲植物。在原產地,生長在地表的捕蠅草可直接曝曬於陽光下,或是只受到一些雜草的遮蔽,不會生長在樹下的陰影裡。
不過,在人工栽培下,捕蠅草是否能曬太陽要取決於居住地區。捕蠅草原產於美國北卡羅萊納洲及南卡羅萊納洲的交界,緯度較高,夏季頂多30°C。因此,台灣夏季超過35°C對捕蠅草來說是比較熱。有些栽培者指出,夏天到秋天時會見到捕蠅草有曬傷的狀況,可見到葉柄邊緣出現焦黃的現象,必須要用遮光網。因此,栽培者必須視自己居住地區的氣候及日曬狀況作適當的調整。
若在室內栽培,就需要提供強度足夠的人工照明,光線強度應能讓捕蠅草正常顯現應有的顏色。使用人工照明時,也要注意要有適度的通風,以免溫度過高。
當捕蠅草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可以見到葉柄是肥厚的,植株呈現黃綠色,捕蟲夾相對於葉柄的比例會較大,捕蟲夾內側呈現橘紅色到酒紅色,甚至有些品種可以全株變紅。
如果光線不足,原本植株能變紅的部位就會轉成綠色,這是因為捕蠅草必須製造更多的葉綠素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因此植株會變得較綠;如果是全株綠色的捕蠅草,會由黃綠色轉成綠色。此外,捕蟲夾會縮小、扭曲變形,夾子運動機能喪失,葉柄變寛變薄。如果光線嚴重不足,捕蠅草會看起綠油油的,若置之不理,將逐漸衰弱而死。此時,必須儘早移到光線充足的地方,需要耗時數個星期才能回復。
氣溫
捕蠅草原產於美國北卡羅萊納洲及南卡羅萊納洲的交界,緯度較高,夏季頂多30°C,冬季在0°C上下,通常不會下雪。
台灣的緯度較低,因此台灣的氣溫對捕蠅草來說是偏高了,夏季可能有熱死的疑慮,冬季又有無法順利休眠的問題。雖然冬季的寒流溫度已經夠低,能夠低於10°C,足以誘發休眠,但持續的時間不夠長,又容易回暖導致捕蠅草誤以為春天來臨。
在台灣的北部,氣溫的問題比較不大,栽培在戶外的捕蠅草大致上勉強可以度過夏天,冬季能夠休眠。然而在南部,捕蠅草栽培難度會變高,夏天必須要提供一些遮蔭來降低溫度,冬天必須要人為介入強制它休眠。
空氣溼度
捕蠅草對空氣溼度的要求並不嚴苛,除非環境太乾燥,否則不需要套袋。花市裡常見將捕蠅草用塑膠杯罩住,這麼做的目的通常是防止顧客隨意觸摸。若購入時,花盆上有附透明容器罩住,可嘗試漸進式減少空氣溼度,讓捕蠅草適應外界的空氣溼度,這樣也便於捕蠅草可以自行捕蟲。
給水方式
捕蠅草喜好潮溼的栽培介質,可以用腰水法;若要澆水,則需經常執行,常保潮溼為宜。不過需要注意,栽培介質應有良好的排水性,不能積水。
休眠期需要減低栽培介質的溼度,因此需要停止澆水,或是將花盆從水盤移出,並令其自然乾燥。但也不可讓栽培介質完全乾透,因為休眠中的捕蠅草還是需要一點水分,故需檢視栽培介質潮溼程度,澆少量水,使栽培介質維持微溼的程度。
餵食
栽培捕蠅草最大的樂趣就是可以餵食,特別是夾子閉起來的過程,簡直就像在飼養小動物一樣。
在戶外栽培捕蠅草的話,通常不用太過擔心食物不足的問題,捕蠅草自己就能夠吸引一些昆蟲前來。若情況允許的話,可以另外用一個容器裝一些腥味重的東西,像是廚房切剩的魚肉,如此就可以招來許多的蒼蠅。
如果想要親身嘗試人工餵食,有樂趣也有些麻煩,需要注意下列事項。
首先,用來餵食的昆蟲必須是活的,因為捕蠅草的捕蟲夾在捕捉到昆蟲時,仍需要昆蟲掙扎的刺激,才會確認它抓到的是食物,因而持續緊閉夾子;如果餵食死去的昆蟲,捕蠅草會認為它捕到枯枝落葉等雜物,數小時後就會打開捕蟲夾。
另一點,昆蟲的大小必須適中,太小的會逃脫,太大的讓捕蟲夾無法緊閉時,會造成夾子變黑壞死。適當大小的定義就是昆蟲夠大,但是捕蟲夾可以完全緊閉。
也有見過有人成功餵食死去的昆蟲,甚至魚飼料也可以。關鍵在於必須用一點水浸溼乾的食物,或許水分讓少量的養分由食物釋出,捕蠅草就能感知它捕到的是食物。
最後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整株捕蠅草只能一次有一兩片夾子捕蟲,等到消化完了、夾子重新打開,才能進行下一次餵食。說起來真令人掃興,但就是這樣,捕蠅草的食量很小;如果餵太多,像是雨季來臨時突然家裡飛來一大群白蟻,抓了一堆好高興,就把捕蠅草每個夾子都塞一隻白蟻,隔幾天,這些夾子通通都變黑壞掉。
如果栽培捕蟲夾變異的品種,它們的捕蟲夾多半失去捕蟲能力,只能靠人工施肥才能存活。
施肥
由於餵食其實相當麻煩,如果栽培環境並非有充足的昆蟲來源,建議還是施肥比較方便。 施肥的優點其實很多,不再餵食後,就能夠保持乾淨衛生,不用再看到發黴的昆蟲殘骸;施肥能夠穩定控制養分供給,不再受制於環境有沒有昆蟲,或是突然來了一大批昆蟲,捕捉過多昆蟲反而損壞捕蟲夾。另外,許多捕蟲夾變形的品種都失去捕蟲能力,施肥是唯一供給養分的方法。
捕蠅草的施肥方法比照標準的食蟲植物施肥方法,用稀釋4000倍的「花寶五號」噴灑在捕蠅草植株上,不要倒在栽培介質中。也可以用滴管將肥料滴在捕蟲夾內側,就當作是不能餵食的慰藉吧!施肥的詳細操作方法可參閱「食蟲植物的施肥方法」。
施肥的時機在捕蠅草的生長季,約一到兩個星期施用一次。冬季時捕蠅草停止生長,就不需施肥,否則會造成肥傷。另外,因為栽培環境不好造成捕蠅草生長停滯時也不能施肥,必須改善栽培條件後,等待捕蠅草回復生長後才能施肥。
休眠
在捕蠅草原產地美國北卡羅萊納洲及南卡羅萊納洲的交界,當冬季來臨、氣溫低於10°C以下時,捕蠅草就會進入休眠狀態,此時露出地表的植株都會縮小,捕蟲夾處於發育不良、無法運作的情況。不過,這種現象其實在過了夏季生長高峰、進入秋天後,我們就可以見到捕蠅草的生長勢開始趨緩,捕蟲葉的形態開始改變,開始為了休眠而準備。在原產地,冬季大致維持在0到10°C之間,但偶而接近0°C或略低於0°C時,地表的部份就會枯萎,只剩深埋地底的球根存活。整個休眠過程約持續三個月,直到春季,才冒出新芽,回復成長狀態。
捕蠅草在人為栽培下,是否能正常休眠就取決於栽培地點的氣候是否和原產地相似。如果住在比較炎熱的地區,冬季往往不夠冷,捕蠅草就無法順利休眠,之後在隔年的生長狀況就會走下坡,直到死亡為止。雖然有些栽培者認為冬季的休眠不是那麼必要,但是另有許多栽培者都會遇到捕蠅草原因不明的生長勢衰弱,這大概只有缺乏休眠能夠解釋。近年來也有較多栽培者分享的經驗是休眠很重要。
在台灣的北部,冬季的溫度夠低,能夠讓捕蠅草休眠,然而寒流不夠持久,於是氣溫經常在低溫與回暖之間擺盪。在這樣的環境,我們是可以看到在最冷的時候,捕蠅草確實呈現出休眠狀態,然而之後的回暖就會讓捕蠅草以為春天來了,有一點開始生長,但又來下一波寒流,捕蠅草就停止生長。雖然在隔年的春天,捕蠅草可以開花並看起來維持不錯的生長勢,但是我們無法確定這樣的休眠是否就夠了,因為捕蠅草在手邊養活幾年並不困難,但在台灣仍缺乏能把捕蠅草養活5年甚至10年以上的經驗。
在台灣中南部,因為氣溫較高,可以肯定捕蠅草無法正常休眠,因此住在這些地區的栽培者一致都認為捕蠅草不容易栽培。
所幸,還是有人工休眠的方法,就是使用冰箱。家用冰箱的冷藏溫度一般都設定在2到8°C之間,這也符合捕蠅草在原產地休眠的氣溫,而且休眠期間不必照光,不用煩惱怎麼改造冰箱。
要能成功執行人工休眠,務必配合季節來進行。如果捕蠅草栽培在戶外,比較能感知季節變化,應能在秋季時見到捕蠅草長出較小較短的捕蟲葉,而且從原本朝向空中生長,變成平鋪於地表,捕蟲夾變得沒什麼活力。到了十一月底、十二月初時,開始有寒流,氣溫進一步降低,此時便可準備進行人工休眠的前置作業。
如果捕蠅草是在室內由人工照明栽培,務必配合季節減少燈光照射時間,讓捕蠅草能感知季節的變化。等到十一月底、十二月初時,拿到戶外去吹冷風,來促進捕蠅草加深休眠的程度,光照不足沒有關係。
![]() |
將要進入休眠的狀態,氣溫越低,會顯得越縮進地表。 |
放入冰箱前的重點工作是要減少栽培介質水份,因此停止澆水或是把捕蠅草從水盤移出,讓它自然乾燥。由於現在天氣寒冷,即使在戶外,可能也要耗費一兩個星期才能讓栽培介質變乾;若是栽培在素燒陶盆,則乾燥速度會快很多。另外,可以減少光照,給一點遮蔭,減少陽光曝晒。由於捕蠅草在休眠期間還是需要一些水分,所以千萬別讓栽培介質整個乾透,應用手指觸摸栽培介質測試溼度,理想的情況為半乾、有點溼氣。
當栽培介質夠乾但仍保有一點溼度後,就可以放入冰箱裡。在放入冰箱前,先將花盆清理乾淨,清除枯葉,不然容易發黴。然後,將植物連盆一起用夾鍊袋包起來,放在冷藏庫裡,關上,直到明年三月初再拿出來,不需照光,也沒有必要打開夾鍊袋透氣。
或許有人覺得,把捕蠅草的球根挖出來冷藏不是比較不佔空間?然而這樣做必然會發黴,難保不會使球根腐爛,除非加入殺真菌劑。然而若要使用殺真菌劑,就必須再準備另一台獨立的冰箱,否則難保有毒物質不會外洩有污染食物的風險。
這裡建議植物連同花盆一起冷藏,原理是要用栽培介質本身酸性的特性來抑制微生物生長,而且原本就在栽培介質裡能和捕蠅草和平共存的微生物,也能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生長。如此一來,我們就沒有必要添加有毒的殺真菌劑,便可放在存放食品的冰箱裡。如果覺得佔用太多空間,可以先將植株連同栽培介質倒出來,去除過多的栽培介質,再種到小一點的花盆。
當然,務必先跟家人溝通,花盆及植株整理乾淨、多包幾層夾鍊袋可以減少疑慮,再用個紙盒裝起來更好。
到了隔年的三月初,將冷藏的捕蠅草取出,我們可以見到它還是綠色的,仍然是活的,現在要來喚醒它。首先給栽培介質澆一點水,增加溼度,但仍需要套上塑膠袋,以保持空氣溼度,然後放在明亮的散射光下。在之後的一兩個星期,應可見到捕蠅草開始生長、冒出新葉。隨著捕蠅草的生長,便可開始減少空氣溼度、增加光照強度,直到不需要套袋為止。到這時候應該是三月底,便可更換栽培介質,移到新的花盆,開始新的一年的栽培。
繁殖
捕蠅草的繁殖方法可分為有性繁殖及無性繁殖。首先介紹有性繁殖方法。
成熟的捕蠅草植株會在春季開花,會長出高達20到30公分長的花莖,上面有數個花苞,花瓣為白色,每隔一天開一朵花。
在野外的捕蠅草是由昆蟲來授粉;在人工栽培環境下,如果栽培環境沒有昆蟲,則需要人工授粉;沒有授粉不會結果。
捕蠅草可以自花授粉,也就是每一朵花本身,或同一植株的花朵之間彼此可以授粉。不過人工授粉必須要注意一件事,就是雌蕊和雄蕊並不是同時成熟,雌蕊通常在花開第二天之後才會成熟,這時候授粉才會有效。
雌蕊是否成熟可授粉,可由外觀來辨別。花開的第一天,我們可見到位於中央的雌蕊頂端是圓球光滑的外觀;第二天,雌蕊頂端會裂開成綿絮狀,此時就可以授粉了。可以用牙籤沾一些雄蕊的花粉,再沾在雌蕊上,或是直接用小攝子拔下雄蕊,直接沾在雌蕊上。
如果授粉成功,花朵會在一兩天內凋謝,雌蕊基部的子房會膨大,再過數星期,果實就能成熟。成熟的果實外觀會變乾變褐,然後裂開,可見裡面有黑色水滴狀的種子。
一個果實通常含有幾十粒種子。種子的數量和植株本身的健康、大小有關,健壯的植株能結多一點種子。有時候,授粉的方法正確,但是無法結出種子,問題就是捕蠅草不夠健壯,或是光照不足。
捕蠅草的種子不能長期保存,採收後就要立即播種;保存越久,發芽率越低,即使低溫也無法延長保存期限。
![]() |
捕蠅草的雄蕊,上面附有許多花粉。 |
![]() |
位於花朵中央的雌蕊,頂端尚未裂開,仍未成熟可以授粉。 |
![]() |
成熟的雌蕊外觀。 |
無性繁殖則可分為分株及葉插。捕蠅草偶而會長出側芽,等待它長得夠大時,將植株由栽培介質挖出來,徒手將側芽由母株上分開,另外栽培即可。側芽要長多大才分株請自行判斷,原則上,附著在母株上的側芽能由母株供給養分,會長得比較快,越早分開越難照顧。
另一種無性繁殖方法為葉插法,做法是將捕蠅草的葉片由植株上剝下來,重點在於葉柄基部的白色部位,新生的小芽將會由這裡冒出來,綠色的部分不重要,尤其是捕蟲夾,可以用刀片切除綠色部份,留下白色的葉柄,如果帶根更好。
將這些處理好的葉柄放在栽培介質表面,不可埋住,維持高溼度並給予明亮的光照,經過數個星期後便會冒出新芽了。為了減少葉柄的折損,使用乾淨的栽培介質比較不會讓葉柄腐爛,因此建議使用水苔作為葉插時的栽培介質,等到小苗長出來,再考慮移植到別的地方。
新芽形成的過程很慢,要有耐心等待,只要葉柄基部沒有變黑、腐爛,就有希望。由於這一階段的葉柄已經沒有根了,因此溼度的保持便很重要;光照強度的控制也很重要,需要明亮的光線才能刺激發芽,但也不能讓陽光直接照射,否則會太熱。葉柄的成熟狀況對於繁殖的成功率也有關,通常正值壯年的葉柄比較肥大,產生幼苗的機會最大,老葉和幼葉比較不會產生新芽。
偶而,開花中的捕蠅草的花苞也會轉變成一株小苗,現在已經知道這種現像是因為很大的日夜溫差而引起的。可以等待小苗長得大一點,再將它取下,種植到栽培介質中即可。
然而,就栽培捕蠅草的目的,我們都希望能種出又大又美的捕蠅草,因此,建議必須克制繁殖捕蠅草的欲望;汲汲營營於捕蠅草的繁殖,並非為養好捕蠅草的方式,大多數的後果都導致母株衰弱死亡,小苗也很難照顧,最後全軍覆沒。
開花對植物來說是一項耗費養分的活動,因此若沒有必要,就不要讓捕蠅草開花,看到長出花莖就儘早剪掉,防止捕蠅草將養分消耗在開花上,尤其是衰弱的植株也會勉強開花,必須多加注意。
無性繁植也是導致植株無法長大的原因,因為無性繁植像就分割,只是把母體越分越小而已;分株也會產生傷口,就容易誘發側芽產生,母株便要分一些養分供應側芽,就會減緩本身的成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