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年底開始栽培的迷你毛氈苔在歷經失敗的休眠及栽培介質惡化,折損不少植株。剩下來的迷你毛氈苔面臨著移植或不移植都會死的狀況,於是試著移植這些脆弱的植物,看看能不能挽救它們。
※ ※ ※
在園藝栽培上,大多數的植物會歷經移植的過程,為的是換到更大的空間,或是把老化的栽培介質換新。然而,移植卻是迷你毛氈苔的問題。
毛氈苔並不算是很大的植物,大多直徑幾公分到幾十公分,相較之下,迷你毛氈苔顯得相當微小,植株直徑才約一兩公分而已,但是它們卻擁有與其體型不相襯的長長的根。
迷你毛氈苔的根往往超過20公分長,它們的根之所以要紮得那麼深,為的是要在乾旱的季節時仍能吸收地底深處的水份。然而要移植這樣的植物時,很容易就把它們那又長又脆弱的根給弄斷,其根部的再生能力也不像其他的毛氈苔那麼好,所以移植迷你毛氈苔的失敗率很高。原則上,從播下孢芽到植株壽命結束的過程中,建議不要移植迷你毛氈苔。
然而,最近我所栽培的迷你毛氈苔卻碰上不得不移植的狀況。
前年年底買了一批孢芽,大多順利發芽、成長,並在去年年底陸續產生孢芽,詳情可參閱「現在正是迷你毛氈苔產生孢芽的季節」。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孢芽已經播下,並長出小苗,然而原來的母株卻死傷大半。有一部份的母株在來不及產生孢芽之前,便因為休眠失敗而死,另一部份則是產生孢芽之後就死去,原因是過度施肥導致栽培介質嚴重惡化,不然才生長一年的迷你毛氈苔在產生孢芽之後並不會死,而是能再重新生長。
由於剩下來生長在不良環境的迷你毛氈苔很可能活不過今年,另一方面,殘存下來的迷你毛氈苔占有整個花盆,非常浪費我的栽培空間,於是我便打算將這些迷你毛氈苔移植到新的栽培介質,並且把數株湊成一盆來節省空間。
其實迷你毛氈苔並非絕對不能移植,許多容易栽培的種類都能移植,像是Drosera pulchella或雜交種,國外網站也有販售活體迷你毛氈苔,裸根郵寄仍能種活。不過我們確實會感覺得出迷你毛氈苔較不適合移植,因為在移植之後需要花上更久的時間,植株才會漸漸回復活力,移植的成功率也相較於其他的毛氈苔來得低。
由於我那些剩下來的迷你毛氈苔面臨到移植或不移植都可能會死的決擇,所以乾脆就來試試看移植吧!反正那些需要移植的迷你毛氈苔都已經產生下一代了,即使移植失敗,仍有種源。
移植方法
栽培迷你毛氈苔所使用的栽培介質多半以沙子為主,不過沙子卻有很重的缺點,而且很容易在沙子表層沈積一層水垢。所以我比較喜歡用顆粒土、鹿沼土和泥碳土混合成的栽培介質來種迷你毛氈苔。
由於迷你毛氈苔的根很長,很多人喜歡用比較深的花盆,或是拿700 c.c.的奶茶塑膠杯當作花盆。由於我種在室內,如果要用很深的花盆就需要很多栽培介質,那就會使栽培架變得很沈重。所以我只用稍微深一點的花盆,約可添加10公分厚的栽培介質就很夠了。
準備好栽培介質與花盆之後,再來規劃要把哪些迷你毛氈苔種在一起。原則上,同一品種優先種在一起,若還有額外的空間,再把外型差異較大的品種種在同一個花盆。
預備要移植的迷你毛氈苔,先在端盤內排好預定要種在一起的品種。
接下來便要把迷你毛氈苔從花盆裡挖出來了。如果是一般大型的毛氈苔,我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栽培介質倒出來,再把埋起來的毛氈苔翻出來;不然就是用鑷子直接把毛氈苔拔出來,就算弄斷一部份的根也無所謂。但如果迷你毛氈苔也如此做,就會因為它們太小而消失在土裡,而且很可能會把它們的根部弄斷。
我先用鑷子把迷你毛氈苔周圍的土弄鬆,然後插入土裡,把栽培介質連同迷你毛氈苔一起夾住,再往上抽,就能把迷你毛氈苔帶土一起「夾」出來。接著,立刻把夾著帶土迷你毛氈苔的鑷子插入預先挖好洞的新的栽培介質中,再抽出鑷子就完成移植了。
三種迷你毛氈苔預定要種入右下方的黑色方形花盆中。
小心地把迷你毛氈苔用鑷子從栽培介質中挖出來,儘量不要把根弄斷。似乎種在不深的花盆又以浸水的方式來栽培時,迷你毛氈苔就不會長出很長的根,目測它們的根都沒超過10公分長。
如果栽培介質已經從迷你毛氈苔的根部脫落,那就用鑷子輕輕夾住根部,通通塞入洞裡。
全部的迷你毛氈苔移植完畢後,用大量的水澆灌,可讓膨鬆的栽培介質塌陷而填滿根部周圍的空隙,根部就能完全接觸潮溼的栽培介質而獲得水份。
三種迷你毛氈苔種在同一盆,為了容易區別,不同的品種植入花盆的各個角落,並插上花牌標示。
移植完成的迷你毛氈苔就放回原處繼續栽培,並沒刻意提高空氣溼度。經過一段栽培期間,有些迷你毛氈苔開始成長,狀況非常良好。也有一些迷你毛氈苔並沒有活下來,大概是因為在移植之前的狀況就已經很差的關係。
經過三個多星期之後,一部份的迷你毛氈苔存活下來,並開始長出新葉。
不管怎樣,這些移植之後活下來的迷你毛氈苔將可以安穩地渡過今年,順利的話,應該就可以在下個月開始看到它們開花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