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毛氈苔的休眠習性可說是栽培上的門檻,導致許多人不敢嘗試栽培這些外型迷你的毛氈苔。不過,隨著越多人的嘗試,我們漸漸了解到其實有些品種並不需要休眠也可以渡過夏季。因此,我調查有哪些迷你毛氈苔可以不用休眠,並且對照我的栽培經驗,試著來訂出這一份清單。
※ ※ ※
傳統上,大家認為栽培迷你毛氈苔就必須要在夏季時讓它們休眠,才能維持迷你毛氈苔的正常生理。不過隨著越多愛好者的嘗試,我們已經漸漸了解,並非所有的迷你毛氈苔非得要休眠不可,它們其實可以全年浸在盛水的水盤中,即使在夏季仍能正常生長,而不會進入休眠狀態。簡單的說,那些迷你毛氈苔可以當作普通的毛氈苔來栽培就好了。這對大家來說是多麼好的消息啊!因為這樣就省事多了,不必大費周章地為迷你毛氈苔準備休眠的環境。再說休眠並不算是一件簡單的工作,一不小心,可能就導致全軍覆没。
於是,我就花了一點時間,打算要調查在人工栽培環境之下,有哪些迷你毛氈苔可以不必休眠,而哪些品種是一定需要休眠。不過調查的結果並不順利,似乎很少有人嘗試不讓迷你毛氈苔休眠,我幾乎找不到有人列出這樣的清單。在我所購買的原文食蟲植物書籍之中,沒有一本明確地列出迷你毛氈苔的休眠需求。網路上的情況也沒多好,在國外,有些玩家認為迷你毛氈苔很難在室內養活,這可能是他們遭遇到休眠上的問題。另外,有些國外的玩家則含混地說大多數的迷你毛氈苔可以不用休眠。
因此,依據「初試迷你毛氈苔室內休眠技術」所引用的資料及一些網路上的討論,目前只知道不需要休眠的品種有Drosera allantostigma、Drosera dichrosepala、Drosera dichrosepala subsp. enodes、Drosera mannii、Drosera nitidula subsp. nitidula、Drosera occidentalis subsp. australis、Drosera omissa、Drosera paleacea subsp. paleacea、Drosera pulchella、Drosera pygmaea、Drosera roseana、Drosera scorpioides和所有的雜交種。一定要休眠的品種則有Drosera echinoblastus、Drosera helodes、Drosera leioblastus和Drosera parvula。
前幾天,我回去基隆的老家整理我所栽培的食蟲植物,也看看一些留在基隆、沒跟著我搬到新竹的迷你毛氈苔。除了Drosera pulchella已經在我家繁殖好幾代之外,其餘的迷你毛氈苔都是去年買孢芽來播的,也就是和「初試迷你毛氈苔室內休眠技術」這一篇文章裡是同一批的迷你毛氈苔。只是那些新買的但是留在基隆的迷你毛氈苔是被我所放棄的,都是當初栽培的狀況不好,一盆只剩下幾株的被留了下來;種得好的,一盆裡有好多株的則隨著我搬去新竹。
我去迷你毛氈苔栽培的架子旁,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那些當初被我放棄的迷你毛氈苔,其實長得還不錯,有些仍然一直長出捕蟲葉,沒有休眠的樣子,也有些在要不要休眠的狀態之間徘徊,不過看起來狀況還不太差,大概可以撐得過去。當然也有一些完全沒撐過去的,早就死去多時的品種。
這是Drosera occidentalis subsp. microscapa,是非常小的迷你毛氈苔。雖然它形成休眠的樣子,但同時還有在長捕蟲葉,因此並非真正進入休眠的狀態。
生長良好的Drosera spilos,完全沒有休眠的跡象。
另一盆Drosera spilos的狀況就很差了。大概這一盆的環境和上一盆有些差異,導致它們要休眠了。
在「Cultivation of pygmy Drosera」中認為一定要休眠的Drosera parvula,在我家竟然還是維持在生長狀態。
雖然Drosera pulchella是一種容易栽培的迷你毛氈苔,而且不需要休眠,不過還是有一部份在潮溼的狀態下休眠而死亡。
雜交種迷你毛氈苔Drosera occidentalis × pulchella在潮溼的栽培介質上快樂地生活著。
Drosera paleacea ssp. paleacea的狀況看起來很糟,可是從殘存的這一株來看,或許這種迷你毛氈苔有機會是可以歸類為不需要休眠的品種。
Drosera occidentalis subsp. australis也是處在要不要休眠的樣子。這種毛氈苔成長的速度很快,從孢芽種起來不到一年,就可以開花了。
Drosera mannii是一種不需要休眠的毛氈苔,不過可能要再試栽培條件,才能讓它狀況好一點。
在基隆老家的環境中,可以看到有些迷你毛氈苔的品種可以不經過休眠就能夠渡過夏天,另外還有些品種雖然狀況不好,但是看得出有潛力可以不必休眠。我認為在基隆老家的戶外環境可以比起我在新竹的室內環境有更好的栽培效果,關鍵很可能是浸水的水位。在老家所用的栽培方式是浸水,並採用定時自動加水的裝置,不過我都設定讓它會加入過量的水,多餘的水會滿到水盤開口的高度才會溢流出去,所以水盤的水位是固定的,而且水位較深,深到3公分。另一方面,那些不太有休眠的迷你毛氈苔多半是種在比較小一點的花盆,栽培介質的厚度大概只有5、6公分高而已,所以那些迷你毛氈苔是浸在極高水位的環境裡。這似乎印證別人的經驗,我在調查國外的網路資料時,就見到有人表示,他讓迷你毛氈苔不休眠的方法,就是讓浸水的水位高到離栽培介質的表面只有幾公分而已。另外,也見到有人表示,浸水的水位不能有太大的變動,否則迷你毛氈苔還是會進入休眠狀態,這看起來能解釋我在新竹所栽培的這一批為何都會休眠,因為我除了水位不夠高之外,我經常讓水位低到1公分才補水。可能水位太低,使得迷你毛氈苔以為要進入旱季了,所以才會進入休眠狀態。
在目前仍然沒有一份明確的清單之下,我想我必須自己來實驗,以找出不用休眠的品種。至於要怎麼來實驗,目前我的想法如下:我可以將迷你毛氈苔的孢芽分別播在一高一矮的花盆,再浸在高水位的水盤裡,並且想辦法維持固定的水位。假如某個品種不需要休眠,那麼種在矮花盆裡的迷你毛氈苔就會維持在生長的狀態;假如某一品種需要休眠,那麼可能矮花盆裡的迷你毛氈苔開始死亡,不過沒關係,我可能還來得急讓高花盆裡的迷你毛氈苔進行休眠的處理,由於之前在「初試迷你毛氈苔室內休眠技術」大概可以做到室內休眠,因此剩下還活在高花盆裡的迷你毛氈苔,便可以藉由休眠來渡過夏季。未來如果能建立出迷你毛氈苔休眠習性的清單,相信會對收集迷你毛氈苔的愛好者來說,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