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久好久以前,台灣的食蟲植物正開始興起的時代,曾經有園藝雜誌刊登一篇豬籠草玩家的報導。在那中文食蟲植物資訊幾乎一片空白的時代,忽然出現這麼一篇重量級的文章,不知佳惠多少喜愛豬籠草的人士,更有人因此走出屬於自己的豬籠草之道。
※ ※ ※
上一次去劉先生家參觀那為數龐大的豬籠草收藏,除了對他那超乎常人瘋狂收集豬籠草的熱情感到敬佩之外,也非常想要知道引領劉先生進入豬籠草世界的契機。
他說是受到一篇刊登在雜誌上的報導而開始的。劉先生的家人曾在一家園藝雜誌社工作,有一期介紹了夏洛特的豬籠草。劉先生見到那一篇文章大為驚豔,於是透過家人的介紹而認識夏洛特,然後走上了豬籠草之路,最後成了豬籠草魔王。以劉先生栽培豬籠草的瘋狂程度,我想連夏洛特也要甘拜下風吧!
前一陣子回老家去找出那一篇文章來回味一下。那一篇文章是刊登在一份早已停刊多時的園藝雜誌…正確的說,它曾經是園藝雜誌,但後來變成不是園藝的雜誌。
那一份雜誌在1989年創刊,初期名為「綠園藝生活雜誌」。該份雜誌還沒上市之前,我父親只憑牛頓雜誌上的廣告便訂閱了。當我看到創刊號,那時的興奮真是難以形容,會覺得那真的是一份很棒的雜誌。接下來出刊的雜誌也都不會令人失望,就算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其內容非常充實又有價值。在以前還有聯考壓力的時代,我仍常在休閒的時候反覆翻閱那份園藝雜誌,我所有的園藝常識大概就是在那時期建立起來的。
那份園藝雜誌雖然很棒,但不知為何,從三十幾期之後,雜誌內容開始摻雜一些環保議題,然後連旅遊報導、手工藝、動物、生活品味、美食等雜七雜八的文章都進來了,真正的園藝內容反而一再地縮減。
其美術設計也同樣每況愈下。在早期時,這份園藝雜誌的版面設計很不錯,當時我還因為擔任校刊的美術編輯,常會研究這份雜誌的編排方式。差不多就在三十幾期之後,雜誌改名,除了內容開始改變之外,其版面的編排、照片也都越來越差
那份雜誌後來變得很糟,我的家人不只說過一次不再續訂,但我總對它還抱著些微的期望,所以勉強持續訂閱。那雜誌偶而會出現一些好文章,例如顏聖紘所寫幾篇水生植物的文章,以及後來採訪夏洛特的報導。
在書架上中間這兩格的雜誌便是所有的綠生活雜誌,後來我家決定不再訂閱,正好他們也停刊了。
我還在讀高中的時候就認識夏洛特了。那時候經由幾位中正高中大概是生物研習社團之類的學生,介紹我去一家離建國假日花市不遠的水族館去走走。我便去了那家很特別的水族館,那裡經常會出現各種玩家,夏洛特是其中之一。
當年的夏洛特並不叫夏洛特,去那裡的人都互相直呼對方的本名。在當年,我才剛開始栽培食蟲植物,水生植物是種得比較久,但也沒很厲害,去那裡的人多的是資歷比我久的,所以每個人都是我的「大大」;我幾乎什麼都不懂,只有在旁邊聽的份。所以我跟夏洛特很久以前就認識,卻一直沒有很熟,也就從未去他家參觀。一直到最近才得知他家其實離我家還蠻近的,走路就可以到,但目前他家的植物已收得差不多了,他也不常在國內,所以原本想說可以比照採訪豬籠草魔王的模式來寫一篇夏洛特的專訪也就不可能實現了。
那一篇介紹夏洛特的豬籠草的報導,是刊登在改名為「綠生活雜誌」的第102期,那時是1997年,我讀大學三年級時的事。當時見到那篇報導有點感到意外,沒有想到夏洛特家裡的豬籠草會刊登在雜誌上。
這一期雜誌的封面平凡無奇,卻刊登了一篇已成絕響的報導。
這一篇文章的標題為「食蟲植物豬籠草的神秘世界」,刊登在第102期第62頁,共有7頁,約3500字。
這一篇報導的內容主要著重在豬籠草全面性的知識簡介,例如豬籠草的產地、生長環境、植物構造、捕蟲方式等等。栽培技術則談論不多,而且跳過很多細節,初學者若照做可能還是不會種,但若是已有相當栽培經驗的人來看,應該能得到很多啟示,而能把豬籠草種得更好。
夏洛特在那個時代很早就體認到,不需要去追求很難栽培的原生種豬籠草,改栽種生性強健的雜交種豬籠草會比較輕鬆。夏洛特的豬籠草似乎都是種在吊盆裡,或許因為這種栽培方法成效良好,豬籠草魔王也仿照同樣的方法來建立他的豬籠草魔窟,但比夏洛特更勝一籌,使用自動化澆水來照顧他的豬籠草。夏洛特在當年並沒有建立自動澆水系統,或許他比較喜歡親自澆水吧!
看了這篇文章,也可以了解一個典故。目前台灣這裡習慣把Nepenthes ampullaria叫作蘋果豬籠草,起源應該就是這一篇文章,因為內容便提到「它的瓶子造型就很圓弧,像蘋果一樣」。
這一篇報導出現在台灣食蟲植物界的啟蒙時代,當時的中文資訊幾乎一片空白,就這麼突然地出現一篇重量級的文章,不知道在當時讀過這篇文章的人,當下的心情是受到震憾、驚奇,還是興奮?可以確定的是,有人因為這一篇文章,而建立起自己的豬籠草王國。
這一篇文章應該不會太難找,在許多縣市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仍保存這套雜誌,若有興趣,可以找時間把它翻出來;也可以去二手書市場找找看有沒有這一期雜誌,來回味那逝去的年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