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攝影可以讓我們看到平常我們不會注意到的細節,然而要拍攝出這樣的照片,背後是要付出很大的心血。
※ ※ ※
前兩個多星期,我發現我家裡的毛氈苔Drosera adelae的花梗看起來不太尋常,怎麼開完花的花苞比平常還要膨脹一點呢?於是我用手指捏捏看,果然捏下去不是扁的,而是一粒結實的果實。我把果實捏碎,裡面就跑出許多像沙粒的東西,看起來非常像種子。Drosera adelae是一種不太容易結出種子的毛氈苔,至少大家認為它必須要異株授粉才會成功。不過我這株毛氈苔在結種子的時候,附近並沒有其他同種的毛氈苔在開花,雖然放在比較遠的地方有其他品種的毛氈苔正在開花,但是我個人認為Drosera adelae並不容易雜交,因為它和其他的毛氈苔有很大的差異。
Drosera adelae全株外觀,葉長約15公分,此株為白花品種。
既然它結出果實,我就把它們收集下來,然後弄一個新的花盆來播種。因為要確認那是不是真的結出種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它會不會發芽。我把播好種子的花盆放在室內,用日光燈照射。過了約兩個星期,我看到有一粒種子發芽了。毛氈苔的幼苗非常小,所以當我看到這株小苗應該是它發芽幾天之後的事了。
手邊難得正好有剛發芽的毛氈苔幼苗,我就有拍攝下來的念頭。於是在假日,我把攝影器材架設起來,準備來進行顯微攝影。我使用的相機機身是Nikon D300,鏡頭為AF Micro Nikkor 60 mm 1:2.8 D。因為要進行顯微攝影,所以需要接上蛇腹,然後在蛇腹底下接上一個微動平台,最後才接到腳架的雲台上。
架設完成的器材,一長串,又大又笨重。
由於進行顯微攝影時,鏡頭與被攝物體會很接近,所以鏡頭很容易頂到花盆而無法對焦,而且花盆和攝影設備都很大,任何一方想要調整角度都會很麻煩,另外,那一株幼苗非常小,想要透過鏡頭來找到那株幼苗是非常不容易。所以必須要用別的方法,我們可以把想要拍的那株幼苗整個挖起來,這樣我們就比較容易在一個小小的範圍內找到目標;假如角度不好,也不必大費周章地調整攝影設備,只要用鑷子把那一塊土塊調個角度就好了。另外,鏡頭又不會被其他物體碰到,所以我何以使用最大的放大倍率來拍攝。
拿一個整理箱當作攝影平台,再放一個小的方形花盆來盛載含有幼苗的土塊。
箭頭所指的那一小粒黑點就是幼苗的種皮。
開始拍攝時,我先從最低的放大倍率開始,先找到我要拍的那株幼苗。在鏡頭之下,我們會看到原本平常沒有注意到的東西都會變得很明顯,比方說一根纖維跑進畫面裡了,那都會變成非常明顯而不自然的東西。所以先透過鏡頭來檢查畫面,看看有沒有問題。這株幼苗是種在長纖維的泥碳土上,所以有幾根纖維特別顯眼,因此使用鑷子將它去除。幸好沒有衣服的纖維黏在幼苗上,因為那會很難處理。
檢查好了之後,先試拍一張來看看曝光結果,然後再適當地增減光,或是再調整取景,最後才拍下去。在低倍率之下拍出來的幼苗真的很小,於是我把蛇腹伸到最長。Nikon的蛇腹PB-6最大可以伸長208 mm,如果把鏡頭調在放大率為1:1時,總放大倍率可到5.4倍。假如我們要拍攝的物體長度有1 mm,那經過5.4倍的放大之後,就是一個5.4 mm長的影像投影在相機的感光元件上。
顯微攝影是一種很有趣的攝影方式,幾乎所有的人在看過之後,都會對於放大的影像感到非常驚奇。不過想要進行顯微攝影卻是非常取決於器材及技術,少了器材或欠缺技術都拍不出來。特別是技術,國內的攝影書籍很少有人著墨於顯微攝影,國外似乎也不是有那麼多的書籍有介紹這方面的知識(不過我自己也沒認真去找書)。所以我費了不少時間慢慢摸索,器材也漸漸湊齊,總算開始能拍出比較好的作品了。
1.6倍的放大結果。
5.4倍的放大結果,這株幼苗從底部到種皮頂端約1.5 mm長。